查看原文
其他

《论语》练习3

张继彦 彦师语文课堂 2022-05-09

《论语》练习题1

《论语》练习题2

10.(3分)阅读下面三则材料,完成各题。

材料一 子曰:“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从周。”(《论语・八佾》)

材料二 子曰: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窃比于我老彭。”《论语・述而》

材料三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,论世之事,因为之备。宋有人耕田者,田中有株,兔走触株,折而死,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今欲以先王之政,治当世之民,皆守株之类也。(《韩非子・五蠹》)

【注】可:适用。耒: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。

(1)“郁郁乎文哉”中的“文”在文中的意思是   。出自材料三的成语是   

(2)根据上述材料,请对孔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作简要评析。

 

 

 

11.(6分)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各题。

       子曰:“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?乐云乐云,钟鼓云乎哉?”(《论语》17.11)

       子曰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(《论语》3.3)

       老子曰:“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而乱之首。前识者,道之华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;处其实不居其华。”(《道德经》第38章)

(1)在孔子看来,礼和仁是什么关系?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。

 

(2)结合语段内容,简要分析孔子和老子在看待“礼”这个问题上的异同。

 

 

 

12.(5分)阅读下面的材料,完成小题。

子曰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;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(《论语•雍也篇》)

子击磬于卫,有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,曰:“有心哉,击磬乎!”既而曰:“鄙哉,硁硁乎,莫己知也,斯己而已矣。深则厉,浅则揭。”(《论语•宪问篇》)

(1)在孔子看来,“知者”的主要特点是   ;“仁者”的主要特点是   。(每处不超过四个字)

(2)结合上述材料,你认为文中的“荷篑者”是“知者”还是“仁者”,为什么?

 

 

10.(1)礼乐制度。守株待兔。

(2)孔子主张沿用周代的礼乐制度,他是周朝礼乐文化的捍卫者,有其保守的一面。而韩非子反对用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的社会,主张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,采取适当的治理理论和方法。他反对传承,否定了历史的作用,也有其不足之处。

译文: 孔子说:“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的,多么丰富多彩啊!我主张接受周代的。”

      孔子说:“阐逋而不创作,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,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。”

      圣人不期望照搬古法,不死守陈规旧俗,而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。有个宋国人在耕作,田里有一个树桩,一只兔子跑过,撞到树桩,折断脖子死掉了。这个人就放下农具,守在树桩旁,希望再得到兔子。他没能再得到兔子,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。 现在想用先王的政策来治理当世的百姓,全都是守株待兔的一类的事。

11【解答】1、(1)孔子认为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,还有决定、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,就是仁。(2)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。孔子说的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,不但讲制度,讲规范,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。

2、(1)同:都认为“礼”是外在的礼仪,都有其内在的核心;都认可“礼”在调和社会关系、规范社会秩序方面的约束作用。

(2)异:含义不同:孔子所讲的礼是以道德仁义为背景的礼,礼和仁是表里关系;老子所讲的礼是失去道德仁义后的礼。态度不同:孔子推崇礼,他认为当时世道礼崩乐坏,要用礼来约束人,恢复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,强调礼的政治作用;老子贬低礼,他认为礼是失义后的无奈,是忠信薄弱祸乱的开始,它束缚了人的真性情,是华而不实的,故贬低礼以强调对道的追求。

12.(1)灵动,沉稳

(2)是知者     他能从孔子琴声中听出言外之意,可见是一个知者;从文中他主张的“深则厉、浅则揭”可知,他是一个通权达变之人。

参考译文:孔子说:“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,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;智慧的人懂得变通,仁义的人心境平和。智慧的人快乐,仁义的人长寿。”

孔子在卫国击磬。有个挑着草筐路过孔子门前的人,说:“有心啊,在击磬!”过了一会又说:“偏狭啊,硁硁的磬声!没有人了解自己,就专守己志算了。《诗经》说:河深就穿着衣裳涉过,河浅就提起衣裳涉过。”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